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及答案

故事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及答案篇一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2分)

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写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参考答案

1.略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16、d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21.c22.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23.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意思符合即可)24、略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及答案篇二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的心境。

6.简答:

(1)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及答案篇三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2)念无与为乐者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 )

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附答案】:

【一】1、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盖/竹柏影也 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1.高兴地 。想 。 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及答案篇四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 )、解元(ji 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

(3)识文解字( )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

(5)苏三起解( ) (6)跑马卖解( )

(7)使出浑身解数( )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县里( )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 )___ 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相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也( )

(5)寻张怀民(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 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jiě(2)jiě(3)xiè(4)xiè(5 )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来是(5)寻找(6)只是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 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东坡志林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 美景。

7.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 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

(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解这道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

综合题

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 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说明:对这三句引诗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 可得 “优”;答出“拟人手法”并联系课文作具体分析可得“良”;答出“拟人手法”,并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拟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及答案篇五

【快乐积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 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2.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三人同在“”之列。

3.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苏轼还写过其他的一些关于月的诗词、散文,请你举出两例。

7.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驿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10.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属于,第二段属于,第三段属于

11.文中两个问句是什么问句?他们的实际意思又是什么?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月下庭院月景的比喻句是:

(2)写月夜散步心情,表现与张怀民的感情息息相通的句子是

1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美文共享】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思考: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殆可熟物( ) (2)循山而东( )

(3)折处辄为潭( ) (4)俯仰度数谷( )

2.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

(1)殆可熟物( )

(2)雪溅雷怒( )

3.翻译。

(1)雪溅雷怒,可爱可畏________________。

(2)击汰中流,掬弄珠璧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记叙了作者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这一天的活动,着重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片断。

5.《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写到了月亮,且都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前文是以________喻月,后文是以________喻月,形象生动;两文共同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两文中的比喻句揣摩)

答案及点拨

快乐积累:

1(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2.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3. b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5. a.√b.×c.√ d.√

6. 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等。

7.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阅读驿站:

8. 考虑、想到 ;散步、漫步

9.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10.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1. 反问句。哪里的夜晚都有月,哪里的院中都会有竹柏,都可能有这样的月色。

1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美文共享:

1. (1)大概(2)沿,顺(3)就(4)走过

2. (1)形容词的使动方法,使物熟(2)名词作状语,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

3. (1)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既可爱又可怕。(2)在江心划船,捧弄船桨击起的水滴,发亮似珍珠,圆月的影子沉浸的水里,洁白如宝玉。

4. 佛迹院、观山烧、玩江景

5. 比喻。水,璧;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10500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