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有关太极拳的标语集合200句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梁实秋《雅舍小品》跃马中条记

引导语:梁实秋的著名作品《雅舍小品》里面记述的并非风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百态,俗尘俗事。但是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给人印象深刻,以唠嗑的形式和你说话,轻松随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下面是小编收集来自其中的一篇文章《跃马中条记》,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条山”——在地图上一查便得,就在山西南部,头朝西南,脚向东北,斜斜的那么一橛子。教科书里偶尔也遇到这个名字。《史记?封禅书》里所谓的薄山就是它。为什么叫做中条呢?据戴东原《水地记》说:“山狭而长,西华岳,东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条”。对不对我也不知道。抗战以还,中条山三字时常在报端出现,并且有人谥之为“山西的盲肠”。盲肠者,在腹内可以随时作祟之物也。山西大部沦陷,国军在中条山上还保留一点儿力量,像盲肠似的随时可以发炎,给对手一点儿不愉快。对手九次围攻,均未得逞。所以中条山变成了一个很著名而神秘的所在。

民国二十七年冬,我有机会巡视华北前线,中条山便是我预定要看的地方之一。

在西安,遇到李××军长,他刚刚从中条山来,他有一部分队伍也驻扎在那边。他听说我们要到中条山去,很高兴,指示了我们应该走的路线。我们一行有六个人,领队的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先生(今已归道山),此外还有一位是眼睛尚未全瞎而到了晚上随时可以钻进别人的被窝里去,还有一位是嗜睡成癖,这三位不成问题的是“公无渡河”。年富力强的还剩有三名,除了区区以外,一位是短小精悍善打太极拳的T先生,一位是重二百余磅形如冬瓜的诗人L先生。李军长告诉我们,过了黄河,便要骑马,“九沟十八坡”,一上一下,要整整骑两天马才能到达。T先生当初随西北军出入陕豫,谈起骑马便眉飞色舞。我呢,小时候骑过狗,上学后骑过驴,别人骑马我看见过,自己可没骑过马。胖子L先生是什么都没骑过,连木马都没有上去过。我们三个人兴致勃勃的准备渡河。

在陕县过了一夜,我一夜没睡好,黎明即起如厕,严冬时一层薄霜洒在木板桥上面,我走上去咯吱咯吱的响,附近一声鸡鸣,好像是戳破了寒峭的空气,抬头一看,一弯残月斜挂在天边,我忽然想起温飞卿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文案实在实有其境。这样的凄凉的风景,只有在黄河流域可以看得到,在江南是看不见的,而且只有在羁旅中的人才有机会体验到,否则谁在家里早睡方酣肯跑出去看板桥上的霜迹?

由陕县坐人力车簸荡两个钟头到了黄河边,一股黄泥汤浩浩荡荡地横在目前,到处都是黄色,岸是黄的,草是黄的,水是黄的,天也有一点儿发黄,而且显得特别低。对岸就是茅津渡。这是黄河有名的渡口之一。这地方本来荒凉,战时尤少人烟,渡口又早被封闭,只有几只军用的渡船来往,有几只战马散布在岸上而并无嘶鸣之声,有些棉装臃肿的哨兵缩颈而立,也没有什么叫嚣之声,一片肃穆凄凉。黄泥的波浪冲到岸上拍拍作响。我伫立岸头候船,心里只想到《箜篌引》。

船来了。是一条白木船。不是江南的那种有桨有舵的尖头齐尾的乌篷挂帆的船,不是我们在教科书上或画片上所能见到的船,是一个长方形的粗木钉成的一个匣子似的东西,相当的大,代替桨的是两根大杉篙,头上钉着两块木片,很笨重的在水里划来划去。船直摇晃,我看着有点儿心寒。可是事已至此,不能不上去。一声吆喝,船荡开了岸,我的性命就交给了那汹涌的混流。

同船的有一队挑担子的兵,担的是鸡鸭鱼肉,还有海参之类的干货。这种东西在这种地方发现,真是出人意表。挑担的兵额角上直流汗,摘下皮帽子直冒热气。我问他:

“老乡,你们担这些东西到哪里去?”

“上中条山去。”

“山上要这个做什么?”

“谁知道!听说××派了什么人要到山上去视察,这是请他们吃的。”

我心里好生惭愧。我的灰布棉大衣使得他不能辨认出我即是要上山去吃这些东西的人。我们中国人好请客,就是到了最前线的中条山的顶上也还是要宴会!

船拢了岸,有一队兵牵着马在岸上迎候。那些马都是矮矮的身材,蓬松着鬃毛,马尾巴像个破刷子,真是经过长期栉风沐雨的家伙,看上去就有点儿胆寒。

“胖兄,上马吧。”我说。

胖兄望望我。他很勇敢地踩上马蹬,往上一窜,正好抱住了鞍头,不上不下的悬在那里,一个手快眼明的马弁过去一推,他连爬带滚的就稳坐在雕鞍之上了。那匹马摇晃了两下,好像是很能感觉到驮负的重量。

我也一声不响地上了马,迈腿的时候觉得有一点儿飘飘然,但是很快的找到了重心。

胖兄乘T先生还未上马,大叫:“快给我照一张像!”我当时觉得他太性急了些,事后我才知道这是惟一的照像的机会。于是每人各照了一张。

一共是二十几匹马,组成一个凌乱的行列,向中条山进发。骑在马上觉得有一些上重下轻,但是如果拉紧了缰绳,夹紧了马腹,事急了的时候再抱紧了马颈子,大概不至于有多大危险。所以我相当的心安。和骑驴也差不了许多。但是过了两个钟头,渐渐感觉到马背的`宽度实在太不合理,把我两条大腿撑得溜酸,把我两条小腿弯得清疼,脊椎也不受用,尻骨也在制造摩擦,浑身不舒服起来了。

忽然面前展开一片枣树林,无穷无尽的都是些杈桠的枯枝,好险恶的一个去处!马穿枣林,左一个弯,右一个弯,遇坡便爬,逢壕就跳,我在马背上居然还能操纵自如。忽然面前出现一片水沼,水并不深,因为沼里也还有枣树,马弁绕过水沼捡干路走,由着马去涉水。胖兄的马第一个趟水,那匹马也许是因为载重过度,特别的口渴,见了水便低下头去喝,这一低头可不打紧,马上的胖兄立刻失掉了重心,全身的肉都向前倾斜,他一下子就抱住了马脖子,怪声大叫:“唉哟,唉哟,唉哟!”

三声“唉哟”未了,马惊了。这马没有受过这样亲昵的搂抱脖子的待遇,忽然热烘烘的一块大肉贴在颈上当然是要惊奇,再加上那三声厉鸣,马怎能不惊?

马只要惊了一匹,全要惊。二十几匹马全都狂奔起来,水沼里水沫四溅,如一条游龙。马弁远远的望着,无能为力。胖兄在沼边第一个落马。我们冲过水沼,驰骤得更快,只觉两腋生风,如腾云驾雾一般。我没工夫回头,我的马跑在前面,好像赛马场中要得头奖的样子,真乃“龙文虎脊”,可惜我不善驾御。我觉得耳边的风呼呼的响,面前的枣树枝子像一排排的铁蒺藜随时可以刮破我的脸。我愈怕,缰绳愈拉得紧,缰绳愈紧,马跑得愈快。我一面用腿夹紧了马腹,一面俯在鞍上躲避枣枝,也不禁大叫起来。只听得T先生在我身后附近说话:“你别嚷!越嚷越不得停。”

于是我住了声。我打定主意,无论如何我不能落下马。不久,后面没有马声了,而我还在狂奔。

前面是一条大沟,有丈把深,我的马一点儿也不含糊,将身一纵,腾空而起,我也跟着腾空了。腾空以后,我怎样再落下来,我就不知道了。

睁眼一看,我在沟里躺着,马鞍在我身旁,脚还勾着一只马蹬。头疼,臂疼,尻骨疼。晕糊糊的,好像是噩梦初醒。

不久,我的伙伴们都蹒跚着来了,胖兄在内。他的额上的汗珠比别人多。马呢?马全跑了。我们一群难友,没有话说。他们会骑马的,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都自动的跳下了马,只有那势如骑虎的我吃了一点儿亏。我拾起马鞍(好重啊!)随同大家徒步而行,谁也不说一句话。

走了一程,老远的黄尘起处,来了大队人马,有担架队,有医药箱,原来是救护我们的。我们的马,在一场虚惊之后都跑回司令部去了,就像《疯汉骑马歌》(辜鸿铭译)里描写的一样。司令部的人看见一队空马回来,就知道事情不妙,没想到我们并无伤亡,而且红药水都无需用。我知道离目的地不远了,便宁可徒步,我也不愿再上马了。胖兄与我一致行动。于是我们一跛一拐的走到了师部。

那地方记得是叫“望原”,驻着一位师长,姓陈,闽人,又黑又瘦,他的住处是一个窑洞。这窑不大,但是比武家坡王宝钏的那个窑要爽朗些,只是一大间,并无耳房侧室,前面门窗俱全,糊着纸,所以里面并不太暗。我们住的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土房,屋里打扫整洁,到处贴着红绿标语,无非是些欢迎的词句,我觉得政治部的同志未免太辛苦了。我走进屋里便直挺挺地倒在木板床上了,好像是浑身刚熬过酷刑,没有一个关节不痛。大腿上两块皮肉完全变成绯红的颜色,一碰血就要出来。

望原已经是在山上,但是“九沟十八坡”是明天的路程。陈师长很体恤我们,给我们一顿丰盛的饭食之后,叫我们早些安歇,并且知道我和胖兄不善骑马,答应给我换一匹驯顺的马,给胖兄换一头更驯顺的骡子。

第二天清早起来。胖兄上骡是很艰难的。这头骡子也许是极其驯顺,但是身材高大,跨上去很费手脚。胖兄经两个马弁推送,不是根本上不去,便是从那边又落下来。后来用山边一堆岩石代替了梯子,这才跨上骡背。开始出发了。这路可与昨日的不同,先是羊肠小径,怪石盘空,随后愈走愈高,不见石头,只见土岗,一个岗比一个高。路很窄,马不能并辔,我听得后面喊:“站住,站住!”一个马弁跑过来说:“先生,那个胖先生不能走了。”我们赶回去看,他仍然高踞骡背,可是颜色不对了,汗下如雨。马弁说:“你瞧他的腿!”两条腿仍然在打哆嗦。于是我们把他搀下来,三人席地开了临时会议,议决:胖兄回去,先到洛阳相候。原来骡子高,胖兄身子宽,摇摇欲坠,左右万丈深渊,随时可以粉身碎骨。胖兄归程据说也很有趣,马弁骑马,他牵马,一步一步地走了多半天才到望原,原来住的土房乃是临时征用的民房,早已物还原主,胖兄胡乱住了一夜,第二天独自回洛了。

我和T继续前进,这一天是我的苦难。好高的坡,好深的沟!上坡骑马,下坡步行,用手揪着马尾,一步一溜。马也溜,铁蹄擦出一道道的火花。山涧里有马尸,据说是夜行军时跌下去的。远远听见炮声枪声,是从运城传过来的。

走过一半路,我渐觉难于支持,骑在马上的时候大腿磨出了血,清痛,在路上徒步时,膝盖上好像是钉进了大铁钉,还是清痛!戴着皮帽子,出汗,摘下皮帽子,头冷。但是我只有前进一条路。

山上阒无人烟,连棵树都没有。高岗上偶然有小小一块平原,我们下马休憩。地上有些枯草,一尺多高,风吹过来哨哨作响,草并不弯曲,直挺挺的和风抗衡。所谓“疾风劲草”,到今天我才明白其真实的意义。在一个山头上远远看见下面有一队人,为首的举着五色旗两面,迎风招展,还有锣鼓之声,我初以为是军队,随从告诉我:“这是老百姓!他们还沿用着五色旗。有些人还打黄龙旗呢。”这真是不知秦汉。这些老百姓是在遍山烽火中庆祝旧年。

一沟一坡的度过去了,直到日落崦嵫,才望见了一座较大的村庄,那便是郭原,集团军司令部的所在。渐渐有松树了,月亮从山后升起,地上的积雪映得月色格外皎洁,松树只是一片参差的剪影。我们这一队疲劳的人马顿时兴奋起来了,郭原就在眼前。老远的一声军号,这是报告我们的来临,三乘轿子迎面而来。这样的轿子也是前所未见的。一把榆木的太师椅,一边捆上一根大门闩,四位同志扛起来走。我从马上换到轿上,有如一步登天。每乘轿子用五个人,四个人抬,一个人用鞭子赶,令人很难过,幸亏胖兄没有来。

到了司令部,我比死人只多一口气,当晚我和T睡在一个热炕上,我只觉得我的骨骼要散,我的肉要融!这一夜我不知是醒是睡,是梦是魔,迷迷糊糊的不觉东方之既白。

孙总司令是一个文雅的武人,把对手九次进犯的故事都讲给我们听了,给我们看了军中的戏班所演的戏,加演了一段俘虏跳舞。请我们吃的是鸡鸭鱼肉,这些东西有些似曾相识,渡河船上有过一面之雅。但是看看士兵的伙食,顶粗糙的粮食,一桶咸开水,漂着几片菜叶,现在回想起来,都令人心酸。

我们住了两天,兴辞而归。这回走的是另一条路,直趋三门山,过砥柱,经禹门,渡河到会兴镇。这是下坡路,比较的舒服,我的骑术也较有经验,浑身的筋肉可以稍为松懈一点儿,但是两条腿仍然觉得随时都应该切掉才好。这样又整整挨过了一天,才得又望见黄河。砥柱山形势很壮,像小姑山似的伫立在河心,没有一点儿秀媚,只是一片骇险。渡河上了火车,算是结束了五天中条山的历程,吐了一口大气,自庆居然生还。

最后不能忘记提的是,我们骑在马上的照相洗出来了,英姿勃发,神情飒爽,我把照片贴在照相簿上了,胖兄却托人放大到十几英寸,配上框架,悬在壁间题着核桃大的字曰:“××马上之雄姿”。

最初的一幕

记忆的泉

涌出痛苦的水,

结成热泪的晶!

回想我二十岁的那年,竟做了我一生的关键,竟做了这篇小说的开场!

墙上挂着的日历,被我一张一张地撕下去五分之一了;和暖的春风把柳丝也吹绿了;池水油似的碧着;啾啾的雀儿,在庭前跳跃,代替了呱呱叫着的老鸦。明媚的春光啊!我的学校远在城外,没有半点的尘嚣;伴着我的只是远远的一带蜿蜒不断的青山和一泓清澈的池水,此外便要算土山上的松与石了!陪着我玩的是几个比我年纪轻的小同学。

在我生辰的那天——三月八日——弟妹们凑出他们从糖果里撙节的钱,预备了酒筵,给我祝寿。

我很惭愧地陪着他们饮那瓶案下存了三年的红葡萄酒,因为这是犯学校规则的呀。父亲拈着胡须品酒,连说:“外国货是比中国货好!”母亲笑嘻嘻地凝视我,嘴唇颤动了好几次,最后说:“你毕竟长成人了!你的长衫比你哥哥的要长五分!”小兄弟小妹妹只是拉抗扯扯地猜哑拳。

是啊!我自己也觉得不是小孩子了!小妹妹要我陪她踢毽子,我嗔着骂她淘气;她恼了,质问我:“你去年为什么踢呢?——对了!踢碎了厅前的玻璃窗还要踢?”我皱一皱眉,没得分辩。我只觉得我现在不是小孩子了!

学校的球场上,渐渐地看不到我的影子;喧笑的堆里,渐渐地听不到我的声音。在留恋的夕阳,皎洁的月色里,我常独做荷花池畔的顾客,水木清华的主人。小同学们也着实奇怪,遇见我便神头鬼脸地议论,最熟悉的一个有时候皱着眉问我:“你被书本埋起来了?”别的便附和着:“人家快要养胡须了,还能同我们玩吗?”我只向他们点头、微笑,没有半句话好说。我只觉得一步跨出了小孩子的天真烂漫的境界。

玫瑰花蕾已经像枣核儿般大了。花丛里偶尔也看见几对粉蝶。无名的野草,发出很清逸的幽香,随风荡漾。自然界的事物,无时不在拨弄我的心弦;我又无时不在妄想那宇宙的大谜。

哦!我竟像大海里的孤舟,没有方向地漂泊了;又像风里的柳絮,失了魂魄似的飞了。我的生活基础在哪里,一生的终结怎么样,快乐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全做了我脑海里的不速之客,比我所素来最怕的代数题还难解答。

我对课本厌倦了!我的心志再也不遵守上下课铃声的吩咐。校役摇铃,我们又何苦做校役的奴禁呢?教员点名,我还他一个“到”!教员又何尝问我答“到”的是我的身体,还是我的心?这全是我受良心责难时,自己撰出来的辩白。

想家的情绪,渐渐地澹泊,也是出我意外的。我没有像从前思家的那样焦急,星期六早晨我不在铃声以前醒了;漱盥后,竟有慢慢用早餐的勇气;这固然省得到家烦母亲下厨房煮面,但是头几次竟急煞校门外以我为老主顾的洋车夫!

素嫌冗腻的《红楼梦》不知怎么也会变了味儿,合我的脾胃了;见了就头痛的《西厢记》竟做了我枕畔的嘉宾。泰戈尔的《园丁集》、但丁的《神曲》都比较地容易透进我的脑海。

若不是案头长期地摆着一架镜子,我不免要疑心我自己已然换了一个人;然而我很晓得,心灵上的变化,正似撼动天地的朔风奔涛澎湃的春潮一般的剧烈。

粘在天空的白云,怎样地瞬息间变化呢?

那天——四月里的一天——风和日煦,好鸟鸣春,我在夕阳挂在树颠的时候,独步踱到校门外边,沿着汩汩的小溪走去。春风吹在脸上,我竟像醉人一般,觉得浑身不可名状的酥泰。岸旁的小草,绿茸茸的媚人——绿进我的眼帘,绿进我的心田。我呆呆地望着流水,只汩汩地响着过去,遇着突起的几块石头,便哗啦哗啦地激起许多碎细的水点儿。我真是痴了!年年如此的小溪,有什么好看的呢?竟使我入了催眠的状态!

我只是无精打采地走去,数着岸旁的杨柳,一株,两株,三株……九株,十株……呀!忘了!唉!不数了也罢!

走过麦陇,步到一座倾圮的石桥,长板的石条横三竖四地堆着,有的一半没在水里,一半伸在水面,像座孤岛似的。这座桥已然失了它的效用;我是不想渡河的,看着它坍废的样子,倒也错综有致呢!

我往常走在这里,也就随步的过去了;这次竟停住了足,不忍心离开。在对面的河岸,一个十五六岁的穿着淡红衫子的村女踞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浣衣。夕阳射在她的脸上——没有脂粉的脸——显出娇缦的天真。她举着那洗衣的木杵七上八下地打衣服,在我的耳朵听来,有音乐的节奏似的;水面的波纹,一圈一圈的从她踞着的地方漾到河的这边坡岸。我只记得我从前对于女子并不怎样的注意,这天却有些反常。我看着她慢慢地浣衣,心里觉得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愉快,虽然不交一语,未报一睐。

夕阳终于下山了,遗下半天的彩霞;她也终于带着衣服,沿着麦陇里的陌路,盈盈地去了,交付了我一幅黯淡的黄昏的图画。

我真是妇女的崇拜者啊!宇宙间的美哪一件不是粹在妇女的身上呢?假如亚当是美了,那么上帝何必再做夏娃呢?“女人的身是水做的;男人的身是泥做的;”是啊!尼釆说:“妇女比男子野蛮些;”我真要打他一个嘴巴子了!

“我看你终要拜倒石榴裙下!”一位同学这样不客气地预测我。我又何必不承认呢?

那群男同学们,整天的叫嚣,粗野的举动,凌乱的服饰,处处都使我厌弃他们了!然而怎样过我的孤寂的单调的生活呢?

满腔是怨,怨些什么?我问青山,青山凝妆不语;我问流水,流水呜咽不答。……

我鄙夷那些在图书馆埋头的同学们,他们不懂什么叫做快乐。我更痛恨那些斗方的道学家,他们不晓得他们自己也是人。

我知道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还不知道不是小孩子的悲哀。我步步地走进生命之网。这只是最初的一幕啊!

右《最初的一幕》是C君的长篇小说《茧》的第一章。作者自云:写完此章,觉得满腹抑郁,一齐奔注笔尖,竟成均势之局,第二章再也写不出一个字来。《茧》于是就此搁笔。翟君其有独立性质,促其发表;余亦以为聊当短篇小说读可也。

1922年3月24日实秋识

(原载1922年3月31日《清华周刊》二四二期,署名C.H.L.)

梁实秋写的雅舍小品

引导语:梁实秋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以散文,翻译,批评闻名于世。他在《雅舍小品》写的都是生活而他最为世人珍视的是一批打上“雅舍”称号的小品和杂文。下面就是《雅舍小品》知识,大家来阅读学习了解吧。

  

背景简介/《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中的“雅舍”,即作者的居室。在抗战期间,作者因避战火而到了四川的北碚,跟同学吴景超夫妇合资在北碚买了一幢房子。由于房子筑在路边的山坡上,没有门牌,邮递不便,便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字,替居室命名为“雅舍”。后来,他应邀在重庆出版的《星期评论》写专栏,以“雅舍小品”为栏目,每星期一篇,每篇二千字,以笔名“子佳”发表,写了十多篇。虽然后来《星期评论》停刊,但“雅舍小品”还是继续写下去,散见于重庆,昆明的一些刊物。抗战胜利后,梁氏有意把作品辑为一册,交商务印书馆印行。可是由于当时内战方殷,终因纸张太贵而无法即时出版。直到台湾后,才由正中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雅舍小品》

梁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湾,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简介/《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的文章,本来都属于专栏式的作品,而且都是短篇,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其中所写的,涉及不少作者熟悉的真人真事。根据作者自述,《雅舍小品》中的作品“虽多调侃,并非虚拟”,可以看出作品内容的真确性和写作的取向。

《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写的都是身边琐事,生活随笔.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谈中西文化问题。全书固然没有统一的主题,所写的都是独立成篇,而且题材多是随手拈来的。初看题目时,可能给读者平凡的感觉,但细看内容后,却又别饶趣味。像《握手》,《理发》,《衣裳》,《女人》,《男人》,《洗澡》,《牙签》等,平常人绝对想不到这样平凡的题目,竟然可写出这么丰富的内容。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说,他的作品是“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的。至于书名用“雅舍”二字,只在点明写作的所在地而已。

内容精要/《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如《洗澡》《孩子》《敬老》《吃相》《下棋》《理发》之类,从中几乎看不出时代的凤云,但却颇有艺术魅力。他把种种人人熟悉的际遇和自迷的状态略略曝光,人情的微妙,事态的纷坛,或者有意无意的小把戏,于他从容的幽默戏滤中显露无遗,作者的品格和睿智也就在其中了。

《雅舍小品》中写人际交住,人伦关系的篇章约占三分之一,诸如《孩子》《女人》《男人》等。这些篇章中有深刻入微的观察,有对人性烛到的认识和表现,有些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如《下棋》中说:“观棋是有趣的事,如看斗牛、斗鸡、斗蟋蟀一般,但是观棋也有难过处,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瘁得出奇,恩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人陷讲而不做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的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宙!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又如《孩子》中那“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酉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痈,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的小太上皇们的种种情状,现代人读了不也要忍俊不禁,会心而笑吗?但笑过之后却又让人似有所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作者体会既深,描绘剖析也尤为精彩。如《握手》中写“第一是作大官或自以为作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着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地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你假如去握了,“结果是孤掌难鸣,冷浑浑的讨—场役趣”。

《雅舍小品》中还有一些回忆性散文,谈东安市场,谈北京的年景,谈水木清华,迁徐平淡中蕴含剪不断的悠悠乡愁与寂寞情怀,读后常令人不胜遥想。时常正娓娓地话着家常,不经意间那挥之不去的乡恩就猛不丁地冒出来。“台湾的烧饼油条,我以前在北平还役见过。我所知道的烧饼,有螺螂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几种,油鬼有麻花儿、酣油鬼、炸饼几种。螺螂转麻花儿是一绝,扳开螺螂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咋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恩,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佛饼油条》)这最末的一句透露了他的心事。

著作解读/《雅舍小品》

梁实秋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在台湾被誉为一代散文宗师。他的.散文篇篇各呈异彩,令人爱不释手,一切谢贿丽隽永简洁之类的评语,都不足以对它评头品足,它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雅舍”是梁实秋抗战时期在重庆与吴景超夫妇合资买下的一幢小土屋,梁于是建议用景超夫人龚业雅的名宇命名,而他当时陆续发表的小品文后来结集出版时也便名刎雅舍小品入除了此期的创作外,他后来的一些小品都沿用了这个书名。

《雅舍小品》中的散文,多是专于一题,旁征博引。如叙家常,娓娓道来,在轻松从容的叙说中随意迸出几朵幽默的浪花,叫人过目不忘。

幽默是梁实秋散文的最突出的风格特色。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在现代散文作家中,论幽默的才能,首推梁实秋,其次是钱钟书。”梁实秋散文的幽默,是一种学者的幽默。想像丰富灵活,描述简洁生动,随意生发,触类旁通,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

如《守时》中写:“甲欲访乙,失打电话过去商洽,这是很有礼貌的行为。甲问什么时候驾临,乙说马上就去。问题就出在这‘马上’二宇,甲忘了叮问是什么马,是‘竹披双耳峻,凤入四蹄轻’的胡马,还是‘皮干剥落,毛暗萧条’的瘦马,是练习纵跃用的木马,还是渡过了康王的泥马。”作者有意歧解“马上”一词,信手拈来有关“马”的典故,虽是随意泼洒,却隐含着作者的抨击,于闲雅中见严厉,在文宇上造成漫画效果,成为具有审美意味的表达。

艺术特色/《雅舍小品》

【第1句】:《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第2句】:《雅舍小品》所写的题材虽属于生活琐事,但写来却不会淡如白开水,也不会板滞如流水账.梁实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是智慧之作.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他的文章,亲切易读,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在他那圆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获益.。

【第3句】: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又精研西洋文学,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随笔式的从容与优雅,虽然生活点滴都可入文,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读梁实秋《雅舍小品》有感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先生的随笔录。分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海外撷英》四个部分。

写《雅舍小品》的时候,梁实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养较为深厚。小时亲炙故都风情,身经兵乱之灾;年轻时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个性张扬,又漂洋过海,游学美国,领略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幻,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春华消退,秋思老成,委实能够“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了。梁实秋不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真才实学。清华8年的正规教育打下了他国文、英文坚实的基础,清华文学社的活动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和写作才能;留学3年又主修英美文学,师从新人文主义批评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礼而获得升华;学成归国后,历任南北数所大学教授,编过《新月》等报刊,卷入文坛风波,从事文学批评,讲授英美文学,译介莎翁戏剧,堪称才学过人,诗书满腹。因而,中年时代的梁实秋,可说是才学识兼备,积累丰富,修炼到家,不鸣则已,一鸣自能惊人。其学养、阅历、性情、气度,就充分体现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从这里开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他在描写“雅舍”“得月较先”这番赏心悦目的情景时,作者的情趣之雅,飘飘然有出尘欲仙之感。不禁插叙一段遇有暴雨则满室狼藉的镜头,回到雅舍之陋,对比如此之鲜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谈感受时作者写下了这样的文案:“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其间自然存在着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但更多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取得了和谐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一个“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语言风格上的典雅的文气和蕴藉的辞采,可谓“文质彬彬”的典范。

梁实秋《雅舍小品》书评

引导语:下面是关于梁实秋《雅舍小品》的相关书评,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大家庭成长起来的老先生从小寒窗苦读,诗书继世,难免有点文人的清高,讲究的是“春韭秋菘”的精神追求。他从小就看不上过年给小孩子们吃的沾了灰的桃脯蜜饯;别人“姑娘爱花,小子要炮”,他不,他最难忘的娱乐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老先生对环境的脏乱差格外介意,曾数次讥讽国人种种不卫生的恶习,对乱丢垃圾和随地遗矢深恶痛绝,但最看不上的,当然还是“社会上各阶层的垃圾”,比如写匿名信的,白胖的社会寄生虫们,“误入仕途”者媚上欺下的“帘子脸”,旁若无人者的大声聒噪,街头雇人力车锱铢必较的残忍心态。但有些时候这份清高则显得过于刻薄,比如《画展》一篇,简直可说是极尽挖苦揶揄之能事了,说画展全作商业考量,其成功“在画法上是之谓画蠢”,实在有失公道。笑“树小墙新画不古”的暴发户形容粗鄙,说人家“脖梗子上明显的露出三道厚厚的肥肉折叠起来的沟痕”,又引孔尚任《桃花扇》里的曲子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还真不厚道。至于《虐待动物》一篇,末尾非要把防止虐待动物和防止人类的相互残杀对立起来,叹“厚此薄彼”的不公,则根本逻辑不通,有强词夺理之嫌。

老先生是个极有幽默感的人,爱开玩笑,有几个词用得极传神。比如他形容人耸肩缩脖花枝乱颤的笑是“鹭鸶笑”,“鹭鸶”二字让那一副眯缝着眼抖动的窃窃之态呼之欲出。说包盒子菜的红豆纸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用的是“疙瘩噜簌”,读起来生动鲜活。见了不讲礼貌也不听话的朋友之子,他则笑讽那是“耍猴子的敲一声锣教猴子翻筋斗而猴子不肯动”,大获精神胜利。有一回有人给老先生送礼,是外包装干净俊俏的金华火腿,但里面竟已生蛆虫。老先生本想将火腿原封退回,又怕伤了送礼者的自尊,老小孩一样竟想出了“人头挂高杆”的恶作剧解气,趁黄昏时分蹑手蹑脚偷偷把这败絮其中的火腿挂在大门外的电线杆上,然后躲在门缝里窥伺,果然看见有行人不明就里,四顾无人,欣欣然挟带而去的。

老先生也必然是个火气旺盛的胆汁质之人,为文为人的座右铭是杨继盛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书尤其适合夏天阅读,清凉犀利,睡前读一篇最是消暑解乏。比如在《谦让》一篇中老先生总结的世人之所谓谦让之道,是“可以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让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比如在《狗》中的“顿悟”——“别人的狼狈永远是一件可笑的事”;又比如在《牙签》一篇,他讥讽“已经剔牙竣事而仍然叼着一根牙签昂然迈步于大庭广众之间者,我们只能佩服他的天真”,处处让人拍案叫绝。老先生若生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肯定是论坛上叱诧风云的钢牙大将,如《不亦快哉》一篇,句句荷枪实弹,火药味实足。也难怪他会因一个有关翻译的学术问题及“文学的阶级性”与另外一位锱铢必争的鲁迅先生兴起一场世纪之战,搞到灰头土脸,内战结束后只好黯然去家离乡,一心向学,埋首书斋课堂,从此淡薄仕途。

最后一点,老先生的文字尽管嬉笑怒骂,有些难免油滑,但更多的其实文中有情。在《制服》中,他写一个叛逆的学生军训据穿制服,几乎要被校方除名,找到他征询意见,最后的结语是“好倔强的一个孩子”,谆谆之心溢于言表。他写猫、写鸟,写滑杆夫,写西雅图与台北两地的对比,写北平旧事,写“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都情深款款。但最感动的我的倒是他在《吃相》一篇中写两次目睹劳动人民痛快淋漓的吃。一个是北京小吃馆里的车夫,“辫子盘在额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托着菜叶裹着的生猪肉一块,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让掌柜做肉丝炒韭黄和炖肉,分成两份,卷进一斤有余的两张家常烙饼中,卷得“比拳头要粗”,然后“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嗝。”另外一个是在青岛见石匠们在工地上歇工吃午饭,“有人送饭,打开笼屉热气腾腾,里面是半尺来长的发面蒸饺,工人蜂拥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饺子来咬,饺子里面露出绿韭菜馅。又有人挑来一桶开水,上面漂着一个瓢,一个个红光满面围着桶舀水吃。这时候又有挑着大葱的小贩赶来兜售那像甘蔗一般粗细的大葱,登时又人手一截,像是饭后进水果一般。”老先生说“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饥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我有时候在想,梁先生的极品蛋炒饭在什么时候才是适合时宜的呢?抗战时期,流行辣椒、猛药,最好还是投枪、匕首;现在是和平时期,流行豪华的燕窝、鱼翅,还有满街的速食快餐;会细细品尝极品蛋炒饭的人,实在是不多啊。但转念一想,我从梁先生的蛋炒饭里品味到的,绝不止是文辞的美妙、信手拈来的学识与幽默,更是一颗广博而平和的心。这颗心在告诉我,不管在什么样的年代,不管你的目标有多高多远,别烦躁,你的心,要平和。

 

人生处处是学问—读梁秋实《雅舍小品》有感

在最短的瞬间如佛家顿悟,体会人生处处是学问。

在这样一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城市里,我在梁秋实先生的《雅舍小品》中,感受到一分久违的宁静和淡泊,让我的`心灵如同沐浴在山泉里那般清爽痛快。

梁秋实的散文选材自然随性,笔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大道理蕴藏在简单中,将真性情归于平淡。翻看目录,光看他的文章题目就知道读起来有多轻松,例如:“女人”“男人”“广告”“麻将”生活琐事,衣食住行皆可入文,写出平凡中的真诚,闪烁智慧的语花,亲切易懂,既博有雅,一派雍容,乐趣横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又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中,男人中只有梁秋实最像一朵花。”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秋实先生的。翻看一页页的书静心阅读,似乎的确是在欣赏这一朵花。

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如同身旁一直有着一个秒表不停的滴答滴答倒数计时,所以我们经常忽略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这些事情可能只是记在日记中的流水账而已,但我们仔细体会生活却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女人》这一章节里,我有了对美不一样的看法,或许打扮自己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美,我想,我们爱美的目的是什么,或许这世上充实自己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吧。

慢慢的,透过书,也让我知道了一些哲理,我开始满满地调着跟随社会忙碌的步伐,我不会一味的乱跟着杂乱的社会乱走,我仔细的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点滴,人生处处是学问。

梁实秋《雅舍小品》记张自忠将军

引导语:有关出自梁实秋《雅舍小品》中的《记张自忠将军》一文通过写司令部陈设的简朴和饮食的清淡简单,表现张将军自奉俭朴和谋国之忠的品德,下文就是相关的内容,大家可以阅读了解。

我与张自忠将军仅有一面之雅,但印象甚深,较之许多常常谋面的人更难令我忘怀。读《传记文学》秦绍文先生的大文,勾起我的回忆,仅为文补充以志景仰。

民国二十九年一月我奉命参加国民参政会之华北视察慰劳团,由重庆出发经西安、洛阳、郑州、南阳、宜昌等地,访问了五个战区七个集团军司令部,其中之一便是张自忠将军的防地,他的司令部设在襄樊与当阳之间的一个小镇上,名快活铺。我们到达快活铺的时候大概是在二月中,天气很冷,还降着濛濛的冰霰。我们旅途劳顿,一下车便被招待到司令部。这司令部是一栋民房,真正的茅茨土屋,一明一暗,外间放着一张长方形木桌,环列木头板凳,像是会议室,内有一架大木板床,床上放着薄薄的一条棉被,床前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架电话和两三叠镇尺压着的公文,四壁萧然,简单到令人不能相信其中有人居住的程度。但是整洁干净,一尘不染。我们访问过多少个司令部,无论是后方的或是前线的',没有一个在简单朴素上能比得上这一个。孙蔚如将军在中南山上的司令部,也很简单,但是也还有几把带靠背的椅子,孙仿鲁将军在唐河的司令部也极朴素,但是他也还有设备相当齐全的浴室。至于那些雄霸一方的骄兵悍将就不必提了。

张将军的司令部固然简单,张将军本人却更简单。他有一个高高大大的身躯,不愧为北方之强,微胖,推光头,脸上刮得光净,颜色略带苍白,穿普通灰布棉军服,没有任何官阶标识。他不健谈,更不善应酬,可是眉宇之间自有一股沉着坚毅之气,不是英才勃发,是温恭蕴藉的那一类型。他见了我们只是闲道家常,对于政治军事一字不提。他招待我们一餐永不能忘的饭食,四碗菜,一只火锅。四碗菜是以青菜豆腐为主,一只火锅是以豆腐青菜为主。其中也有肉片肉丸之类点缀其间。每人还加一只鸡蛋放在锅子里煮。虽然他直说简慢抱歉的话,我看得出这是他司令部里最大的排场。这一顿饭吃得我们满头冒汗,宾主尽欢。自从我们出发视察以来,至此已将近尾声,名为慰劳将士,实则受将士慰劳,到处大嚼,直到了快活铺才心安理得地享受了一餐在战地里应该享受的伙食。珍馐非我之所不欲,设非其实非其地,则顺着脊骨咽下去,不是滋味。

晚间很早的就被打发去睡觉了。我被引到附近一栋民房,一盏油灯照耀之下看不清楚什么,只见屋角有一大堆稻草,我知道那是我的睡铺。在前方,稻草堆是最舒适的卧处,我是早有过经验的,既暖和又松软。我把随身带的铺盖打开,放在稻草堆上倒头便睡。一路辛劳,头一沾枕便呼呼入梦。俄而轰隆轰隆之声盈耳,惊慌中起来凭窗外视,月明星稀,一片死寂。上刺刀的卫兵在门外踱来踱去,态度很安详。于是我又回到被窝里,但是断断续续的炮声使我无法再睡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参谋人员告诉我,这炮声是天天夜里都有的,敌人和我军只隔着一条河,到了黑夜敌人怕我们过河偷袭,所以不时地放炮吓吓我们,表示他们有备,实际上是他们自己壮胆。我军听惯了,根本不理会他们,他们没有胆量开过河来。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时也要过河去袭击敌人呢?据说是的,我们经常有部队过河作战,并且有后继部队随时准备出发支援,张将军也常亲自过河督师。这条河,就是襄河。

早晨天仍未晴,冰霰不停,朔风刺骨。司令部前一广场,是扩大了的打谷场,就在那地方召集了千把名士兵,举行赠旗礼,我们奉上一面锦旗,上面的字样不是“我武维扬”便是“国之干城”之类,我还奉命说了几句话,在露天讲话很难,没讲几句就力竭声嘶了。没有乐队,只有四把嗽叭,简单而肃穆。行完礼张将军率领部队肃立道边,送我们登车而去。

回到重庆,大家争来问讯,问我们在前方有何见闻,平时足不出户,哪里知道前方的实况?真是一言难尽。军民疾苦,惨不忍言,大家只知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其实亦不尽然,后方亦有不紧吃者,前方亦有紧吃者,大概高级将领之能刻苦自律如张自忠将军者实不可多觏。我尝认为,自奉俭朴的人方能成大事,讷涩寡言笑的人方能立大功。果然五月七日夜张自忠将军率部队度河解救友军,所向皆捷,不幸陷敌重围,于十六日壮烈殉国!大将陨落,举国震悼。

张将军灵榇由重庆运至北碚河干,余适寓北碚,亲见民众感情激动,群集江滨。遗榇厝于北碚附近小镇天生桥之梅花山。山以梅花名,并无梅花,仅一土丘蜿蜒公路之南侧,此为由青木关至北碚必经之在,行旅往还辄相顾指点:“此张自忠将军忠骨长埋之处也。”

将军之生平与为人,余初不甚了了,惟“七七事变”前后余适在北平,对于二十九军诸将甚为敬佩与同情,其谋国之忠与作战之勇,视任何侪辈皆无逊色,谓予不信,请看张自忠将军之事迹。

艺术特色/梁实秋《雅舍小品》

【第1句】:《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後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第2句】:《雅舍小品》所写的题材虽属于生活琐事,但写来却不会淡如白开水,也不会板滞如流水账.梁实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是智慧之作.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他的文章,亲切易读,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在他那圆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获益.。

【第3句】: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又精研西洋文学,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随笔式的从容与优雅,虽然生活点滴都可入文,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评论/梁实秋《雅舍小品》

梁实秋的散文如出水芙蓉,一切诸如清丽隽永简洁深邃之类的评语,都不足道出其全貌。其内容大多来自生活琐事,写男人女人、小狗小猫、下棋麻将、理发洗澡、吸烟喝茶、烧饼油条,梁实秋信手拈来即能妙笔生花,将在生活中的所感所悟借助些许小事娓娓道来,道人之所不能道,或将人之所能道者道至极处。多读几遍,一些梁氏之经典名句即可以脱口而出。譬如他写女人--“女人确是比较富于说谎的天才”,写女人打毛衣--“至于几根蔑棍,一上一下地编出多少样物事,更是令人叫绝。”写男人--“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脏”、“有些男人,西装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写打麻将--“贵在临机应变,出手迅速,同时要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有如谈笑用兵。”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梁氏散文以小见大,绝不板起脸来教训人,更不故弄玄虚。平实之间,灵性自现,智者益其智,贤者益其贤,而不肖者对号入座自然不免悚然自惭。

梁氏行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中西逢源。就其想像力而言,谓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不算过分。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谑而不虐,在调侃的背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梁先生雅致的生活态度,悠然自得,自贵而自信;更可以看到一种深可回味的士林精神,直言不讳,忧国而忧民。可惜这种精神在当代中国文坛似乎至今已成绝响,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

当然,此乃系本家之言,有不钟意于此者自然悉听尊便。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独篇冠盖全唐,而有人却大不以为然。鱼翅粉丝萝卜海带黄花菜,各有所爱,无可厚非。

有的文章读了是让人长脾气的,有的则是消脾气的。《雅舍小品》正是一副让人消脾气的“清热去火丸”。

1941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