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马可:在矛盾中寻找独立自由

故事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夫人”完美秀背后的创业故事。

在手工业日渐式微的今天,服装行业已经被大批量机器制品所淹没。作为服装设计师,马可一直觉得自己应当为这种缺乏个性的惨淡现状负责,因此她自始至终在与主流风潮相对抗,在寻本溯源的设计中追逐独立而自由的灵魂。

在例外中寻找内涵

马可是穿着母亲亲手制作的衣服长大的。那些衣物经过马可母亲的裁剪和加工,都拥有了自己的温度,穿在身上暖暖的,分外舒服,因此穿着它们长大的马可也拥有了一颗灵巧而柔软的心。

17岁那年,马可考入了大学,读的是模特专业。但为了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衣服,马可转行学习构图,并很快成为了学校里的佼佼者。毕业后,马可拒绝了分配的单位,只身到广州闯荡,在一次又一次的跳槽中,她慢慢成长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首席设计师,其间还获得了多个重量级奖项。但她觉得这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相反,她离自己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了。这让马可产生了创立一个新品牌的冲动。

在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服装行业根本没有什么品牌可言,各大厂家所做的就是不断抄袭欧美港台的流行款式。“如果不能通过服装传递一种更为本质的内涵,那做设计毫无意义。”带着这样的信念,马可与当时的恋人毛继鸿一起在广州花园饭店对面的一间小店里租了一个柜台,并以那里为起点开始打造中国第一个设计师自有品牌——“例外”。

“例外”给中国服装界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初,因为缺乏销售渠道,毛继鸿只能通过朋友的关系把做出来的衣服放到其它专卖店里寄卖,结果3个小时内就售出了6件,不少人惊喜地发现,这个怪怪的牌子有着不一样的味道,它的衣服是会讲故事的。

当然,“例外”的衣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的,穿例外需要一种特殊的气质,马可曾经自豪地说:“穿着例外的人,内心要崇尚自由,骨子里还要有些离经叛道。例外只属于那些自信的、内心自由的聪明女人。不少女人花重金买虚荣,这样的虚荣例外给不了她们;也有女人花钱买自信,但例外的自信却只给原本自信的女人。”

随着越来越多的衣服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例外”也逐渐成熟了起来。经过十年的努力,它终于建立了自己的专卖店,销量也节节攀升。

在无用中寻找奢侈

建立“例外”这个品牌,为的是给服装注入内涵,但反复思量后马可才发现,“例外”虽然特立独行,拥有自己的内涵,但作为商品却因经历流程化生产,因而缺乏足够的情感积累。

手工产品与商业社会有着本质的冲突,因此这个鼓励消费、不断淘汰的社会永远不可能迎来真正的手工产品,在工业面前,手工显得无用。但马可却觉得,无用并不是一件坏事,她迫切渴望去做一些眼前未必有用、以后却能产生价值的事,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起来,近而冲击“天下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的现状。

于是马可成立了一个叫做“无用”的工作室,并设计出一批纯手工服饰,这些衣服从纺线、织布到晕染全都采用最古老的办法,并由人工完成,使用的也都是棉麻材料。衣服做好后,马可将它们全都埋到了地下,让时光和自然来完成后续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马可只是想法的来源者,而非整个效果的控制者,她只是听之任之,让衣服自己去记录埋葬它们的时间与地点,以及一切物质留下来的印象。

那批服饰出土之后,马可就带着他们远赴巴黎,参加了一场时装发布会。那场时装秀惊艳四座,一位来自黎巴嫩的女观众在看秀之后感慨道:“当现场的巨大帘幕轰然坠地,你顷刻之间打碎了全场所有观众的面具,在帘后,是你敞开的心。”

一年后,马可又发布了一系列新的作品,名为“奢侈的清贫”,这次所演绎的奢侈,就是马可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它无关价格与物质,而是一种精神化的东西,以时间和人心为衡量方式,而“无用”则是它的表现形式。

在相异中寻找相契

在生产“例外”和“无用”两个品牌的过程中,马可和毛继鸿也逐渐被外界认知。马可和毛继鸿其实是两类人,马可唯一想做的就是设计,对做生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兴趣,但毛继鸿却对市场营销方法有着天然的领悟能力。

开始创业后,毛继鸿与马可的分工非常明确,马可负责设计,毛继鸿则负责保对其进行商业运营。

在毛继鸿的精心运营下,“例外”得以迅速增值,拥有了不小的客户群。不管是对马可还是毛继鸿来说,能在人生里遇到这样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志同道合的人,又能在与之共处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无疑是一件幸事。

因为风靡一时的“丽媛stytle”,设计师马可的名字开始为人们所熟知,但在“第一夫人专用设计师”的光环之下,马可依然是一个不断进行精神求索的矛盾体,不断与现代文明对抗着,在寻找灵魂归宿的途中载沉载浮。

957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