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初夏,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应邀给大同中学师生介绍钱学森在人生转折点上的重大选择,让师生们深受教育。我与永刚兄是好朋友,在交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钱学森的家教。
永刚的祖父钱均夫是文化名人,为钱武肃王32世孙,外祖父蒋百里乃民国名将;父亲钱学森是著名科学家,母亲蒋英是一位音乐家。永刚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认为要说的大道理学校老师都会讲,平时无需说教。他们“身教"重于“言传”,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下班回家,他父母往往继续忙着工作,上行下效,孩子们也拿起书本学习。
喜欢读书是钱家的家风,但钱学森夫妇从未教过永刚如何读书,永刚说,有关读书的要义,他是从父母处观察来的。父母做学问,持之以恒,不功利,不着急,讲求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到一定份上,你不想让它起作用都不行。他的父亲就是这样学成的,他不是天才,没有跳过级。一年一年的书读下来,直到念完博士,所有的积累,终于将他的创造思维彻底激活。
永刚告诉我,他那时候读书,不像今天这么功利,既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也不是为学习写作方法,一切都凭自己的兴趣。小学二年级他就天天抱着大部头的书看。《十万个为什么》刚出版时的那个暑假,父亲让永刚一天看70页,不明白的问题攒着,等他有空时可以问他。父亲从未如此明确地对他读书提过要求,这回是个例外,永刚也很重视,一天看70页挺紧张的,因为毕竟不是读小说,要完全看懂还真不容易。到周末,父亲问他有什么问题吗?永刚赶紧把做了标记的问题提出来,由父亲帮忙解答。
钱学森夫妇自己非常优秀,但对孩子的成绩从不苛求。永刚说他小时候的成绩单并不漂亮,那时是5分制,他总有几个4分。但父母看了,只是笑笑,从来不说,你再努把力,考个满分。他们认为丢个一分半分很正常,硬让孩子拼出满分来,太累,也没有必要。永刚上初一那年,班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说,看看你的成绩单有什么问题吗?永刚看了半天没看出问题。老师说,这就是你的问题,对自己要求不高,像你这样的家庭,应该消灭4分,全拿5分。吃晚饭的时候,永刚跟父亲说起这事,父亲听完一句话都没说,呵呵一乐,走了。那年期末考试,永刚果真全拿5分,他想这次一定会得到父亲的表扬。谁知父亲看后笑道,以前也不错的。永刚亦觉得亏吃大了,为了全5分,他少读了多少课外书啊。
在永刚眼里,父母讲话做事都很有分寸,喜怒不形于色,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说,那时候,毛泽东、周恩来经常把我父亲叫去,对他的工作予以肯定。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天大的事啊,父亲却从不向外人提起,他认为这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母亲非常有教养,遇到再高兴的事,她都不会哈哈大笑,碰到再大的麻烦,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从不会絮絮叨叨个不停。
永刚家的那个厨师文化不高,但菜做得不错,永刚那时没有把厨师当回事。读中学时的一天,厨师突然说有个问题要请教。永刚想厨师又没学问,能难倒我吗?就说你随便问吧。厨师问道:你的父母每次来吃饭时,为何都要穿戴得整整齐齐?这个问题真难住了永刚,想想也是呀,即使是大热天,父亲也从不穿背心和拖鞋出来用餐的。厨师说,这是你父母对我们这些为他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尊重。厨师的话,让永刚想到每逢过年过节,父母总会给工作人员送食品,这个一条烟,那个一瓶酒等。父母的这种行事的方式,直接影响到永刚的待人接物。
钱学森的家教,重在以身作则,他以自己的勤奋认真,心胸境界,处事待人,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做行动的巨人,说话的矮子,真的,有时候,一个行动比一千遍说教更有力量。
上一篇:访李雪健: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下一篇:村里的征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