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未来才有未来
作者:冯仑
原来我一直以为,活到一定年纪,就会变成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但没有温度的人。因为凡是有高度、深度、广度的人,一般温度都比较低,遇到事比较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沉得住气,不轻易发表意见。
但现在我发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放,高度没上去,大家反而越来越喜欢低俗。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就像郑智化(台湾歌手,腿有残疾)说的,他总是从底下看人生,看到的人生更精彩。一般人往高处看,看到脸,往下看到腰,再往下看到了脚后跟。郑智化看到了大家没有正视的东西。我50岁以后看的东西,比20多岁想象的更让人开心,因为这个世界更加真实了。
而且,事儿也越来越小。原以为我们可以管大事——家国情怀,现在看不能,为什么?社会各有分工,艺术家管艺术家的事,官员管官员的事,在商言商,我自己说要守本分,看管好属于自己这摊儿的小事。
另外,时代似乎变得更浅显。所谓深刻,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痛苦像腌咸菜一样腌着,最后拎着两根黄瓜出来,这叫深刻。凡是痛苦、沉淀而又不能流动、不能瞬间用感觉器官化解的东西,就是深刻的。像陕西、山西、河南那些作家都是深刻的,为什么呢?因为痛苦,几辈子都痛苦,于是老问一些终极的问题。
你看路遥当年写作,桌边这儿搁一碗白水,那儿搁一个馒头,最后写出《人生》,很深刻。但是深圳、香港为什么不深刻呢?因为再多的痛苦,晚上去酒吧、夜总会一泡就没了,深刻不了。
现在的小时代,跟我原来想象中的情况正好相反,第一变低了,第二变小了,第三变浅薄了。我觉得很对不起这个时代,因为我出生的时代要求我们变成高端、大气、深刻的人,基本上都在两个地方待着,一个在家怀才不遇待着,一个在培训机构或是配合司法工作待着,所以我觉得还是低点、小点、浅点好。
小时代和大时代的青年,最大的不同是词汇不一样。
贾平凹有篇散文,讲两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陕西人,蹲在茅坑里大谈伊拉克问题,国际大事谈了一圈,最后才发现没带手纸。上厕所带手纸这么大的事都忘了,还在关心国际局势。这当然是个笑话,不过陕西人大体属于这种大时代的人,他们的情怀都是五千年的。
前阵子我写任志强的序,里面提到老任就是词儿大,动不动说的就是全国的事,北京都轮不上,一说至少是50年,稍微一出去就是几百年。
80后和90后一般都是说自己,最多说说同事,说说北上广就算大事了,另外就是研究自己的房贷、谈对象、上班的这些事儿,再一个就是玩、旅行、买什么。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管自己的事还是管闲事。大时代的人就是管闲事,80后、90后最大的优点就是开始管自己的事,这个社会我觉得自己的事都管不好,别人的事肯定也管不好。
另外,信息的获取量也有很大差异。大时代的人基本用眼睛阅读,最多用点耳朵。现在大家感知信息几乎五感调动,信息量非常大,带来两个好处,第一就是所谓素质在提高,适应性在加大;第二个就是创造性也在加大。
到现在为止,获取知识的成本是越来越低。原来获取知识的成本高到一个村里得供一个老爷爷,这个老爷爷一死,这个村里都成文盲了。现在知识的成本低到鼠标一点,什么都有。但是创造的成本越来越高,你知道的大家都知道,所以创造和创新的压力会比以前大。
再者就是个人的权利意识在加强。做房地产客户服务,你会发现,70岁左右的客户是大叙事,遇到分歧或问题,从来不知道找律师,你给他花钱请律师他都不相信,他永远相信阶级斗争,因为那是他们生命中的主旋律。40岁左右的业主就要好沟通很多,再年轻的,30岁以下的客户,连见面谈都不用,直接找律师打官司就OK了。这说明,现在年轻人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开始增强,这一代人变得具体了,知道自己了,疼自己了。
80后、90后是中国未来20年的希望——这是废话,我干爹以前老讽刺我,你总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但是我不能不这么说,我得罪不起后来人。
但这的确是真心的肯定,看见未来的人才有未来,欢呼未来的人才能创造未来,站在未来看今天的人才有快乐。
上一篇:华少:差点死在魔术里